close
媽媽的悔過書《李柳南 著》
※ 內文摘錄 ※
- 愚昧的父母將孩子培養成炫耀品,有智慧的父母則是努力成為子女的驕傲。
- 情緒教練型父母:父母能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,再制定行為的界限。
- 你們對子女來說是父母嗎?還是監視者呢?
- 父母的無知絕對不是因為沒有上學的緣故,擁有碩士、博士學位又如何?連自己孩子的內心都不懂。不曉得孩子說的話有什麼意思,就是無知的父母、不夠格的父母。
- 沒有駕照就開車的話,開車的人會被逮捕。然而在無知的狀態下養育孩子,被關進牢寵的不是父母卻是孩子。
- 動機就是儘管安靜的坐著,也會產生想要做某件事的想法。
- 激發動機兩個重要條件:自信和目標。
- 父母肯定孩子的行為,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,培養出這個那個都想做的動機。
- 肯定、尊重、支持、稱讚是培養自信的核心要素。
- 稱讚別人的先生,他連一千塊的小錢都不會給我;稱讚別人的小,當我臥病在床時,那孩子也不會來倒水給我喝。我們應該要稱讚的是和我們最親近、對自己來說最珍貴的人。
- 練習感謝所有看到的事物,稱讚所有相遇的人。
- 為了瞭解孩子擅長什麼,就要營造出能讓孩子自主選擇的環境,然後透過孩子選擇的事物,仔細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。
- 教練式輔導是以「你和我同行吧,我陪著你一起。」以對方的可能性為基礎,呈現的是平等的夥伴關係,並且不會積極介入,即使沒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也能進行。
- 導師指導是從導師與導生的垂直關係中出發,基本上是要將導師的專業性傳授給導生,導師以其在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為基礎,對於導生會有深度的介入。
- 教練式輔導是協助找出答案,教練不能帶有「自我」,也就是說教練本身不能有任何的解決方法或解答。
- 教練式輔導是支持對方自己找答案,會將焦點放在「誰」和「如何」。我是誰?是多麼了不起的人?擁有什麼好的資源?都自我釐清後,再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。
- 諮詢的目的則是提出解決方法,諮詢師應該具有專業性和正確答案。運用專業知識和資訊來分析特定的問題,並針對問題提供最有效的建言。會以什麼狀況?如何解決?作為核心。
- 諮商是以對話的對象現在有什麼問題作為前提,所以會為了找出問題的原因並解決它,將重點放在過去,即為「治療」的概念。
-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。那個人所需要的解答都在他的內心。為了找出解答就需要夥伴。--榎本英剛•日本教練式輔導大師
- 依照一個人表面的樣子去對待他,他就只能維持表面的樣子;依照一個人的潛力去對待他,他就能成就他最好的模樣。--歌德
- 額葉損傷時,煩躁、抱怨等情形會變得嚴重,甚至還會導致人格損傷,變成可能會產生犯罪行為的精神病患者、精神分裂症患者等。
- 造成額葉可能損傷的原因如:接連不斷做著必要卻不想要做的事、不間斷的受挫打擊、非本人意願的學習、父母或老師不斷責備的話語、發生難以承受的心靈創傷、父母離婚、或是親近的朋友、家人等突然過世的情況。
- 越內向的孩子,就越需要說話的對象。
- 人類從出生到死亡,根據人生的不同階段會專注在四種事物上。小時候專注在玩,青年時期是愛,壯年是工作,老年基於種族保存的本能,則是專注在孫子身上。
- 小時候就應該要玩才能成長,透過遊戲不僅能增進溝通能力與創意性思考,還能學習人際交往,並同時培養學習能力,體驗成就感。
- 閱讀於額葉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,看書的時候會很自然的想像場景,閱讀時得思考,自然能刺激腦部發展。
- 孩子嘗試新的想法或活動時,對於額葉的發展也會有極大的幫助。
- 教練式輔導並不是對孩子百依百順、有求必應,而是支持、肯定孩子說的話,協助他獨立思考並做出正確選擇。
- 教練式輔導的基本哲學是相信孩子具有各自不同的潛力,相信孩子同時也將選擇權交與孩子,讓他們自己選擇,這麼一來孩子就能培養出自信。
- 想吃什麼、想做什麼、想穿什麼、想去哪裡、想買什麼,這所有的事物,應該從小開始就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。
- 勉強孩子做不想做的事,不但花錢、浪費時間,連親子關係都消磨掉了,甚至毀壞孩子想學習的大腦。
- 每個人做選擇時,都有其原因和依據,對於選擇給予尊重後,再詢問理由引導孩子重新思考一次,對孩子來說也非常重要。
- 約翰•高特曼博士曾說:「無需將大筆的財產繼承給孩子,只要讓他們看到父母幸福的模樣。」看到父母幸福的模樣時,孩子也會學習那幸福的模樣。
- 青少年時期嘗試各方面的經驗非常重要,大腦會因為經驗和學習不斷重塑,因此讓學生在有興趣的領域中獲取多方面的經驗,便可讓大腦神經元網路越廣連結的更密集。
- 青春期的腦部發育必須要有充分的睡眠,睡眠不足會引發憂鬱症、煩躁、記憶力減退等狀況。
- 青春期學生的房間反映著腦部的狀況,當孩子內心和腦部狀態混亂的話,房間也會亂七八糟。
- 讓對方平靜下來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不要再刺激生氣的人,讓他靜靜待著,心臟再怎麼急速跳動,只要過三十分鐘左右,就會回到原本的節奏。因此,就算非常生氣,只要過三十分鐘之後,大部分的人都會後悔。
- 讓夫妻兩人決定離婚的不是吵架的「內容」,而是吵架的「方式」(對話的方式)。
- 高特曼博士將對話的類型分成三種:「成為仇人的對話」、「漸行漸遠的對話」、「拉近彼此的對話」。
- 「成為仇人的對話」:在對話過程中,馬上反駁或是嘲笑對象說的話,讓聽的人壓力變大,覺得被看低、悲傷、憤怒等,使關係惡化並產生負面情緒。這樣的話又可分為四種「指責、防禦、鄙視、劃清界線」。
- 「指責的話」:傳達出一種對方在人格、性格上有問題的指責。
•你這孩子究竟是怎麼搞的!
•你到底會什麼?
•事情怎麼會做成這樣?
•到底在搞什麼現在才來?
•你是怎麼做事的?
•所有加上「每天、什麼時候、每次、千萬、絕對、老是、怎樣」的話。
- 指責的話解藥是將音調降低,養成柔和沉穩的說話習慣,說話時闡述客觀的情況,表達自己的情感,肯定並具體的說出自己想要的事項即可。
- 「防禦的話」:為了在指責的對話中保護自己,於是馬上展開防禦,不想只有自己受害,因此把別人也一起拉下水。
•那麼你會什麼?
•我也一樣啊!
•為什麼都怪到我身上。
•明明○○更不對,為什麼只對我這樣?
•都怪你吧,怪我囉?
- 防禦的話解藥是要表示自己沒有做、不是自己的問題時,不要急躁,用真誠的方式來說。承認自己要負起部份的責任,使用「最近、這一次、這個星期、今天」的用語,開啟彼此的對話。
- 「鄙視的話」:這種鄙視的話是建立在感覺自己比對方優越,說話者在知識、道德和人格上具有優越感,才會這麼說,有時也會用來表現敵意。常說鄙視話語的人也會習慣先看對方的缺點,而不是優點。
•你看看自己的身分吧!
•唉唷,你這隻豬啊!
•這笨蛋,你死腦筋。
•嘖,白痴喔。
•你這張臉化了妝有什麼差別?
•這腿適合穿短裙嗎?
•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傢伙。
•你真的是無可救藥!
•你這個樣子以後想要做什麼?
•你總要會點什麼吧?
•你像誰才會每天這德性?
•你做事都這個樣!
•連自己都養不活嗎?
•我真的快被你搞瘋了。
•連你弟/妹(○○)都比不上嗎?
•媽媽朋友的兒子什麼都很優秀。
•到底為什麼這樣?太不像話了,丟臉。
- 鄙視的話解藥是每天反覆表達「肯定、支持、稱讚與尊重(體諒、感謝)」。鄙視的話可改成:
•你真的好可愛。
•只要看到你就很踏實了!
•我相信你。
•你一定可以的。
•能夠跟你一起真的很幸福。
•謝謝你生來當媽媽的兒子(女兒)。
- 「劃清界線的話」:是即使和對方共處一室,也會迴避反應,即不會表現出在聽對方說話的樣子,避開視線或看別的地方,置身事外,以男性居多。
•是啊,就讓你一個人說就好啦!
•哎呀,好好做吧!
•真是噁心令人厭煩。
•我也很累。
•眼不見為淨。
•呼,不膩嗎?到此為止吧!
•逃跑才是上策。
- 劃清界線的話解藥是不要試圖在當下解決問題,讓彼此冷靜後再重啟對話。從爭吵到和解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天,對於健康和關係恢復才有幫助。
- 「漸行漸遠的對話」:聽到這樣的話,會有被輕視的感覺,並且與對方產生疏離,也會加深負面的情緒。
- 高特曼博士說:「不要花費心力做美味的點心給孩子,請好好看著回家的孩子;不要花費心力做好吃的小菜給丈夫,請好好看著下班回來的丈夫。」他們期待的是能夠好好看著他們、並聽他們說話的父母和另一半。
- 「拉近彼此的對話」:當對方在說某件事時,給予眼神交流,表示關心與同感,以友善的態度來體諒對方並真心的傾聽。
•那件事後來怎麼樣了,可以再多說一點嗎?
•哇!真的是很了不起的工作!我們一起加油吧!
•你一定很傷心吧!
•我如果是你的話,應該也會很害怕。
•你看起來很煩躁(生氣)。
•那個人真的很壞,怎麼可以這樣。
•啊,原來如此。
•一定很辛苦吧!
- 想說出拉近彼此的對話時,應該要關心孩子的情緒而非行動,盡量談論客觀的情況,而不是孩子的人格。想給予忠告或提議時,先聽聽孩子怎麼說,當你要提出建議時,一定要先獲得孩子的許可,要等孩子做好聽那些話的心理準備時,再說出來才會有效果。
- 人遇到三種事物會有所改變:好的人、好的書、好的教育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