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好醫生不會對你做的45件事《岡本裕 著》

 

內文摘錄

  • 劣醫只會壓抑症狀,真正會治病的良醫則會找出並治療病根。
  • 西醫是以「緩和疾病症狀」為主要目的來治療病患。因此,有時只見症狀消失會評估錯誤,以為疾病已經「治癒」。
  • 西洋醫學最危險的地方就是,因為相當注重要緩和症狀,往往讓醫病雙方都深信症狀就是疾病本身。
  • 切除了癌症腫瘤、用化學藥物及放射線治療使腫瘤縮小,這樣並不代表已經消滅癌症細胞,只不過是暫時緩和會危及生命的症狀而已。如果不徹底解決疾病的原因,癌症就會不斷地復發。
  • 大多數醫生只照SOP看診,無法依照每一位病人的狀況治療。醫生說的話大概都是:「先開藥給你吃吃看,看看情況再說。」在這種狀況之下,醫生根本就淪為「藥物自動販賣機」,毫無作用可言。
  • 慣用「不必負責」的診療方式,醫生無法在診療時多花一些時間來看診,醫生不去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背景,而傾向於「不惹麻煩」或「閃避責任」的治療方式來診治病患。
  • 醫生不以患者的「健康長壽」為目標,而只以消除眼前的症狀為目的,讓患者不斷吃藥、不斷檢查,最後將患者的自癒能力徹底毀滅,讓患者變成廢人一樣,這樣的狀況絕對不是真正的醫療。
  • 良醫知道,「醫生能夠做到的事情,其實是有限的。」把病治好的,不是醫生,而是病患自己。
  • 現代人大多數的疾病,都是起因於生活習慣、生活環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,以及自癒能力降低所導致。而醫生能夠為患者做到的是,緩和危及生命的症狀,爭取時間與患者一起尋找病因,計劃治療方案。
  • 良醫把你當「患者」來協助,劣醫把你當「客戶」來交易。
  • 疾病共分為3大類,劣醫最想守住的只有第1類病患。
    1類:不需要醫生也能夠治癒的疾病。(三高患者,生活習慣病)
    2類:就醫即可治癒的疾病。
    3類:即使就醫也無法治癒的疾病。
  • 生活習慣病不是「病」,「病人」病情不會急遽惡化,也不會立即死亡;但也不可能輕易治癒,須長期到醫院接受醫生診療,接受檢查、購買大量的藥物。
  • 西醫以「疾病」為主角,只重視數據,無視於病患的個人差異,對於醫生來說,這樣的特性相當易於教學遵行;不論哪位患者,只要檢驗數據在相同範圍內,就是同一個病名、同一種疾病,因此治方針與投藥也會相同。
  • 有些醫生穿上醫師白袍後,性格就會產生某些變化。因為為身分立場的不同,而改變自己對人的態度,甚至因此傷害到他人的感受,這種情況不是只會發生在醫生和病人之間。
  • 病患又不是學醫的,會問一些基本問題,是理所當然。只要你相信他,卻不回答問題的醫生,千萬別被騙。
  • 「安排一堆檢查」、「開一大包藥」的醫生,大多要坑你錢,好醫生不會毫無節制地,依賴檢查和藥物來治療病患。
  • 現今西醫的醫療系統,已設立針對各種病名所制定的標準治療手冊,上面標明了病患各種檢查數值的目標。如體檢沒到達各個數值目標,會被當作治療得不夠充分,須增加藥量。
  • 越有本事治病的醫生,處方藥開得越少。不會治病的醫生,以及經驗不足、對醫術沒有自信的醫生,越會開一大堆藥物給病患。
  • 醫生問越多病患的生活、家族病史等,有助早日治癒疾病。
  • 簽一堆「同意書」其實是為了保障醫生而制定的。
  • 當病人罹患重病,而主治醫師所提出的治療法,可能會造成病人極大的副作用及後遺症時,就需要另一位醫生的醫療諮詢。
  • 「另一位醫師的醫療諮詢」掌握重點:詢問與主治醫師不同範疇的專科醫師、詢問與主治醫師不同醫療系統、其他醫院的醫師、詢問除了3大療法以外也懂其他詳細療法的醫師,而最終由自己來判斷決定。
  • 一位醫師如果對病人要諮詢另一位醫師的意見而面露難色,那你絕對無法信任他。
  • 我們人類與生俱來,都擁有「治癒自己疾病的能力」,醫生的重要任務,就是製造治癒疾病的契機,讓病患的自癒力發揮到最佳狀態。
  • 「病情分類」是醫生的要務,把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。
  • 藥物對身體絕對具有惡性、甚至毒性,如果能夠不要服用藥物,就盡量不要吃,吃藥只是一時緩和緊急症狀。
  • 醫生具備有專業知識,所以能夠使用藥物來治療病患;何時該停藥,也是專業醫生的責任。為什麼醫生不願意指示病人何時該停藥?因為,停藥後發生任何問題的話,他們不願意負擔這個責任。
  • 大多數疾病都有好幾種治療方法,不去聽取其他醫生的意見,只憑藉個人專科知識提出治療方式,甚至強迫病患接受自己的方式,根本就是降低病人治癒機率的行為。
  • 如果醫生不對病人詳細解說每一種治療法的優點及缺點、哪一種方式才是最適合自己的體質和病症,那麼病患還是難以抉擇。
  • 癌症醫師最重要的特質,就是要成為癌友的心理支持者。心靈的支援,會使治癌效果好很多。
  • 處方藥、成藥都是用化學物質做的,用在人體賴以維生的無數化學反應中,希望針對某一種反應產生抑制作用。
  • 人類直到今天,尚未完全瞭解人體所有的化學反應,這些介入身體的化學藥物,可能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後果,即一般說的「副作用」。要是同時服用多種藥物,會產生什麼狀況,只有問神才知道。
  • 服用藥物不只要注意副作用問題,還要擔心會使身體喪失自律能力。健康的人體,與身俱來就擁有自癒力,能自動恢復正常狀態,但經常使用藥物則直接破壞身體天生的平衡機制。化學藥物進入人體內,為了要分解及排泄這些化學物質,肝臟和腎臟會變得過度忙碌。
  • 依賴降血壓藥,雖然血壓會因此下降,但血就無法運送到身體每個角落;結果就是元氣漸失、身體容易寒涼、心神渙散、雙腳無力、解尿困難等等,導致身體狀況更為惡化。
  • 大多數的止痛藥都具有使血管收縮、刺激交感神經的作用,如經常服用,會造成慢性的免疫力下降,最終結果就是提高細胞病變、罹患癌症的可能性。
  • 長期服用止痛藥阻隔了疼痛的感覺,會使你忽略身體發出攸關生命的警告。
  • 凡本身就是化學物質的藥物,基本上就是會使身體的免疫力降低。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減少膽固醇量,會使免疫力、荷爾蒙、肌膚都會變差,又常感冒,還增加身體負擔,必須去分解多餘的化學物質。
  • 糖尿病一般分為第1型、第2
    1型因免疫異常或病毒感染所致,造成胰臟無法正常製造胰島素,與生活習慣無關。
    2型為後天所致,主要因為飲食過度、運動不足及壓力等,導致胰臟疲勞的「生活習慣病」,一般糖尿病幾乎都是第2型糖尿病。
  • 「臥病不起」、「失智老人」是過度吃安眠藥、鎮靜劑所致。長期服用藥物,「副作用」一直在傷腦傷身。
  • 安眠藥、鎮靜劑會使人體產生依賴性,服用的藥量會越來越多,最直接的後果,就是腦部機能被藥害副作用壓制損壞,讓人失去活力,甚至變得呆滯。
  • 抗生素是烈性毒藥,用抗生素殺壞菌時,也會攻擊身體的有益菌,同時身體會出現一種抗生素無法對抗的「耐性菌」。
  • 抗生素大致分為兩種,現在醫院開給病人的抗生素幾乎多為廣域性
    「狹域性抗生素」:只對特定的細菌產生效果。
    「廣域性抗生素」:不分好菌、壞菌通通一網打盡。
  • 醫生能夠幫病人做的,只是對疾病做一些臨場處理,這些處理措施只是從旁協助,並不是真正的治癒疾病。
  • 認清藥物「有百害只有一利」才考慮暫時服用藥物,服藥緩和症狀的同時,須思考「何時該停藥」。
  • 西藥都是單一的化學物質,而將多種藥物同時送入體內,會引起各式各樣的化學反應;每種藥物雖經嚴格實驗才准上市,但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會發生什麼後果,並沒有經過任何實驗來證明。
  • 慢性病停藥要諮詢醫生,建議每隔一週、分3階段,逐漸減輕藥量,並一邊確認症狀,一邊觀察是否有產生不良狀況。
  • 切除、化療、放療有其必要,但只是在爭取自救時間。癌症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,如只施予局部治療是無法根治的。
  • 聽聽實際接受過癌症治療、並且順利回復生活的患者建議,盡可能聽取更多經驗者的意見,從中選出適合自己的做法,也可以請他介紹幫他治療的醫生給你。
  • 「只要手術成功,癌症就能治癒」,這樣想法是錯誤的,癌症手術需要詢問醫生:
    為什麼要切除?要切多少?
    除了手術之外,還有別的治療方式嗎?
    動手術的優點及缺點為何?
    手術之後,健康壽命能夠延長嗎?
  • 癌症手術只是在爭取其它治療方法的時間,而手術完成之後,為了不讓癌症復發、轉移,必須進行全身和生活環境的改善。
  • 醫生說的剩餘壽命,比氣象預報還不準!要相信自助努力就能改變。
  • 癌症是一種「生活習慣病」,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,如身體健康強壯,出現癌細胞就會自然消滅,或是被白血球及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殺死。
  • 身心不斷負荷極大壓力,或發生免疫力降低、營養不足等情況,癌細胞就會突破體內的防禦系統開始繁殖,繁殖成身體無法負荷的巨大程度,開始妨礙身體各種功能,就是所謂的「癌症(惡性腫瘤)」。
  • 癌症的「生死界線」不是幸或不幸,是自己的「意志力」。戰勝癌症最必要條件是改變生活方式、改變思考方式、改善生活習慣、學習獨立自主、改善飲食習慣等等。
  • 「臨床試驗」是拿到病患自行負責同意書的人體試驗,醫師和院方並不承擔任何風險。即臨床試驗是為了採收數據所做的實驗,並不是以治癒病患為目的。
  • 「跑步」對身體健康毫無益處,人類的身體並無法接受跑步運動,跑步時身體缺氧,老廢物質變多,容易罹癌。
  • 感冒發燒是免疫力自然反應,人偶爾也要傷風感冒,訓練免疫力。用藥物來退散感冒引起的發燒,是妨礙身體自然治癒力的做法。
  • 想要擁有熟睡、舒暢的睡眠,就是「不要使用鬧鐘」,養成習慣自然地醒來,身心會感到相當舒暢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deline 的頭像
    madeline

    Madeline工作坊

    mad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