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僧人心態()Jay Shetty 著》

 

內文摘錄

  • 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說明一件事,那就表示你對此了解還不夠透澈。--愛因斯坦
  • 我們會隨著呼吸的變化體驗每一種情緒。當你學會導引和管理呼吸以後,你就能在任何情境裡出入自在。
  • 專注於事物的根本,而不是細枝末節或問題的症狀。
  • 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,勝於完美地模仿別人。--薄伽梵歌
  • 我不是我認為的自己,也不是你認為的我,我是我認為你所認為的我。--查爾斯霍頓庫利
  • 我們的身分包裹在別人的看法裡,一個人的自我形象,不只是被我們認為的別人的想法所捆綁,而且在自我改善上付出的大部分努力,只是想讓自己符合這一想像出來的理想形象罷了。
  • 你的外在身分就像一面灰塵滿布的鏡子。第一次照鏡子,看不到被掩蓋了的真我和價值。清除這層身分可能會感到不愉快,但唯有灰塵消失以後,你才能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。
  • 陷在不必要的俗務裡,會讓我們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事物。
  • 每個人都在特定的環境裡誕生,而價值觀也由各自的經驗所定義。
  • 當我們關閉了圍繞在身邊的意見、期望和義務,就會聽到自己的聲音了。
  • 每天坐下來思考今天是怎麼過的,經歷了哪些情緒。
    每個月去一個陌生的地方,在不同的環境裡探索自己,審視你發現的改變。
    做一件對你有意義的事,比如培養嗜好。
  • 《薄伽梵歌》認為高層次的價值和特質包括:無畏、清淨心、感恩、服務、慈善、接納、犠牲、深度學習、禁欲、坦率、非暴力、誠實、不發怒、棄絕、遠見、不見他人過、同體大悲、知足、溫柔/善良、正直、果斷。
  • 《薄伽梵歌》認為低層次的價值為:貪婪、情欲、憤怒、我執、妄想和嫉妒。
  • 快樂和成功不包括在高層次價值中,快樂和成功不是價值觀,而是努力的果報。
  • 從過往的選擇檢視你的價值觀,省思做過的三個最好和最壞的選擇。為什麼會做出這些決定?從中學到什麼?如果再來一次,會有什麼不同的做法?
  • 每當心裡生起一個想法,就問自己:這符合我選擇的,或是別人替我選擇的價值觀?
  • 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不快樂上,是不可能的。--池田大作
  • 當我們批評別人時,也會不由自主看到自己的缺點;但當我們在別人身上找優點時,也會開始看到自己好的一面。
  • 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,但問己過。--佛陀
  • 壞事確實會發生,但如果我們懷著受害者心態,很可能把自私當成自己應有的權利。
  • 人類天生就有順服群體的基因,大腦並不善於處理衝突和爭辯,寧可蜷縮在同溫層的舒適感裡。隨順眾意,人云亦云的本能,這就是讓我們與抱怨文化連成一氣的原因之一。
  • 負面人的類型:抱怨者、唱反調者、憤世嫉俗者、批判者、指揮者、競爭者、控制者。
  • 不要批判一個患了不同疾病的人。不要期望每個人都完美無缺,也不要自認為完美無缺。
  • 逆轉外在的負面影響
  1. 客觀的觀照者

退後一步,擺脫當下的情緒衝動。有人傷害你,往往是因為他受了傷害,滿溢出來的傷痛波及到你,他們需要幫助。如達賴喇嘛說的:「如果你有能力就幫助別人;如果做不到,至少不要傷害他們。」

  1. 緩慢後退
  2. 25/75比例原則

結交三個會提升你的人來平衡一個負面人物,把75%以上的時間花在會提升你的人身上。

  1. 時間的安排

減少負面情緒;根據對方的能量狀況,調節你容許他占用你多少時間。

  1. 別當救世主

如果有人只需要你的一隻耳朵,你大可聽聽他說什麼就好。如果你試圖更進一步當問題的解決者,就會因為別人不接受你明智的建議而感到沮喪。

  • 當我們批判別人時,就是最應該注意自己的時刻。我們用周圍人的表現來定義自己的時候越多,自我迷失的程度就越大。
  • 如果你自認為最渺小得不足以成事,那就試著跟一隻蚊子一起睡。--達賴喇嘛
  • 轉化負面情緒:指認、停止、調換

覺察自己的感覺或問題—這是指認,
停下來,深究是什麼感覺、來自何處—這是停止並思考,
最後修正行為—換一個新方式面對當下。

  • 練習一星期內不抱怨、比較或批判,並統計破戒次數。這項練習的目標是希望我們逐日遞減負面情緒,看能不能減少每天累計的次數。
  • 對別人的嫉妒、不耐煩或懷疑,也揭露了一部分的自己。負面的投射和懷疑反映了我們的不安全感,阻礙自身的成長。
  • 《薄伽梵歌》對口業的教誨是:只說真實、利眾、愉悅、不惱人的話語。
  • 想找到生命的意義,重要的不是跟別人一較長短,而是做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。
  • 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毒素,包括環境和政治氛圍,但毒素的起源是人心。除非我們能淨化內心的生態,並激發別人一起做,否則我們都會是環境的污染源。若能在自己內心創造清淨,就能為淨化世界做出極大貢獻。--拉德納特尊者
  • 不讓別人的行為決定自己的選擇和感覺。你相信報復之後會讓你有種舒暢感,但當對方沒有出現你預期的反應時,是你會痛上加痛。你報復到自己的身上了。
  • 當你不再對別人的不幸感到好奇,反而為他們的成功高興時,你就是在進行自我療癒了。
  • 你專注於別人的時間越少,專注於自己的時間就越多。
  • 不把壓力和伴隨而來的恐懼視為負面情緒,反而看到潛在的益處,就能踏上改變與恐懼的關係之路。
  • 執著於短暫無常的事物,會賦予它們掌控我們的力量,變成痛苦和恐懼的來源;但當我們接受所有事物的短暫無常時,就會為了擁有借用這些事物一段時間的好運而心懷感恩。
  • 我們的恐懼遠多於實際的危險,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,也多於現實生活裡的苦。--塞內卡
  • 逃避只會讓你恐懼的對象滯留的時間更長。
  • 長期在恐懼裡運作的人不能盡情發揮潛力,總是在擔心自己會得到錯誤的結果,因而變得瘋狂或癱瘓自己,無法客觀評估處境或勇敢冒險。
  • 只要我們繼續把幸福建立在變幻無常的外物上,就會永遠活在等待之中。--Tara Brach
  • 物質的滿足是外在的,而幸福卻來自於我們的內在。
  • 幸福和滿足感只能來自對心靈的掌控和與靈魂的連結,不是來自外在的客體或成就。
  • 做事時抱持信念,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,會活得更有力量。缺乏這種讓自己前進的理由,你就不會有動力。
  • 我們不會說出為了獲得想要的東西,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和條件。「我希望」是一個代碼,隱含的意思是「我不想改變現在的做法」。
  • 任何藝術品或工作背後的努力是看不見的。
  • 對下工夫有興趣嗎?願意下工夫嗎?就算沒有很快成功,或永遠不會成功,工夫本身會帶給你滿足感嗎?重點是過程,不是結果。
  • 動機不明或多面向的意圖本質上沒有錯,要記住,即使這些意圖會成功,但越不純淨的意圖就越不可能帶給我們快樂。
  • 我們需要有靈活度,才能進入每一個學習和成長的角落。
  • 法=熱情+專長+有用。
  • 如我們只在別人讚美自己的工作表現時才感到興奮,這表示我們對工作本身沒有熱情;如沉浸在自己的興趣和技能裡,卻得不到任何人的回應,那就表示我們的熱情沒有目的。
  • 你無法成為那個不是你的人,但你可以成為真正的你。
  • 用心注意、培養自我覺察力、滋養你的長處,你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路。一旦找到自己的法,就要持續不懈追求。
  • 不完美地實踐自己的法,勝於完美地模仿別人的法。--《薄伽梵歌》
  • 你的時間有限,不要浪費時間過別人的生活。--賈伯斯
  • 不再專注於自己的弱點,而是發揮個人強項,就會獲得生命的深度、意義和滿足感。
  • 每一個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器官;沒有一個器官會比其他的器官更不重要,也沒有人會重要得不屑做任何瑣事。
  • 每天醒來的時候要想著:我很幸運今天還活著,我擁有寶貴的生命,我不會白白浪費。--達賴喇嘛
  • 每一天都要在同一條熟悉的路上發現新事物,是為了提醒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行進過程上,讓自己看到每一個例行活動裡的新鮮感。
  • 真正注意到周遭的事物,會讓大腦擺脫自動駕駛模式。
  • 在搜尋新事物的過程中,正是在提醒大腦留心關注,重新編寫思考模式,認知到每一個尋常事物都有可學習之處。
  • 禪宗公案說:「悟前砍柴挑水,悟後砍柴挑水。」無論我們成長多少,永遠無法免除例行事務,開悟就是擁抱一切。
  • 時時刻刻保持覺知,保持活在當下,是讓生活真正豐富和充實的唯一途徑。
  • 地點擁有能量,時間擁有記憶。每天在同一個時間(空間)做同一件事,事情就會變得更容易、更自然。
  • 佛陀說:「弓工調角,水人調船,材匠調木,智者調心。」
  • 生活裡的每一個選擇,都是我們內在那兩隻狼的戰鬥。
    一隻代表憤怒、嫉妒、貪婪、恐懼、謊言、不安全感和我執,
    另一隻代表和平、愛、慈悲、善良、謙卑和積極。牠們在爭奪霸權。
  • 哪一隻狼贏?你餵養的那一隻。如何餵養?藉由我們閱讀和聽聞來的資訊、相處的人、花時間做的事,以及我們關注和投入能量的事物。
  • 一再地做同一件事,卻期望得到不同結果,就是瘋狂。但多少人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做同樣的事,卻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所轉變?
  • 與自己交談不僅能增強記憶力,還有助於集中精神,有助於釐清思想、關注重要的事物,以及幫助自己拿定主意。
  • 通往幸福的途徑有三:學習、進步和實現。只要正在成長,就會感到快樂,不會有對物質的渴求。
  • 「這件事我做不到」改成「我可以靠著……方法做到」
    「我這方面很笨」改成「我正在花時間讓自己變好」
    「我不可愛」改成「我正在接觸新朋友」
    「我很醜」改成「我正一步步讓自己變健康」
    「我無法處理一大堆事」改成「我正排出優先順序,剔除清單裡不必要的項目」
    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陳述,可以提醒你主動承擔責任,而非陷入一廂情願的想法裡萎靡不振。
  • 克服言而不行的簡單方法,就是每天學習一樣新事物。
  • 抽離不表示你一無所有,而是不被任何事物擁有。
  • 放棄一切私欲,擺脫「我」與「我的」的我執牢籠,就會得到永遠的解脫自在。--《薄伽梵歌》
  • 為了展現自己是最偉大和最聰明的人,我們隱藏了自己真實的本性,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面具人格。
  • 面具人格是關於我們是誰、想成為誰、希望如何被看,以及在某個特定時刻的感受加總起來的複雜體。我們單獨在家時是某一個人,但向世界展示的卻是另一個版本的自己。
  • 不安全感讓我們想說服自己和別人相信自己與眾不同,因此我們設計出一個不誠實的版本,想讓自己表現得更有學問、成就與自信。僧人往往會取一個很酷的名號。傲慢是「使靈魂墮落最強大的力量」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d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