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家事斷捨離、新•斷捨離《山下英子 著》
※ 內文摘錄 ※
- 想讓家事變得愉快有趣,第一步要先捨棄物品。如不捨棄,只是「收納」,這只是單純移動東西而已。
- 「收納」並不能徹底收拾東西,名為儲藏室,實際上卻是「垃圾場」。
- 人對於眼睛未見的東西容易忘記,這些「遺忘之物」卻霸占了我們的空間、時間,而且還耗費精力。
- 「執著之物」是指腦海中有印象,但無法丟掉的東西,即「想丟卻又丟不掉」的物品,通常是一些充滿回憶或親手製作的東西。就是「不需要•不適用•不喜歡之物」。
- 絕對不要持有多到需要用標籤分類收納的物品,整理收納之前要先—減少物品、篩選需要的物品、嚴選喜愛的物品。
- 斷捨離他人眼中的「好媽媽」、「好主婦」形象;「努力付出=很偉大」的心態;「手作至上」的信條。
- 家事是在瑣碎時間做的小工作,做家事的基本守則是「當下就做」。「累積完再做就能一鼓作氣地整理」只是一種幻想。
- 被食材主導而購物,容易落入「塞滿冰箱→重複購買→使用不完」的陷阱。
- 斷捨離「食材主導」的料理;吃自己不想吃的食物;別人規定的「正確飲食生活」。
- 要做好「小事節約」反倒付出更多的時間、空間和勞力,變為省小錢花大錢。
- 從基本生活進行「減量化」,減少物品,麻煩跟著減少,便能看清楚家事或生活的優先順序。
- 最初「先做一點」,之後更輕鬆。例如:每次東西一買回來,當下就把採購物品時附有的袋子或盒子丟棄。
- 信件或明信片要立刻打開,判斷去留,不要延後處理。
- 小雜物要「統一管理」,放到「固定位置」能夠輕鬆拿取。
- 冰箱內要讓人「一目瞭然」;廚房可見之處的東西要極度少量化。
- 基本原則:「用完就收」,任何家事不累積或拖延。
- 廁所(乾濕分離)捨棄地墊跟拖鞋,地板無雜物,廁所感覺更加寬敞。
- 減少身邊物品,必定能讓時間、空間、精力再次回到你身上。
- 每次使用都「立刻清掃」,浴室不會產生黴菌、黏垢或頑固汗垢。
- 可愛、夢幻的飾品確實會讓人心情雀躍,但費心保養雜物是一件極為辛苦的差事。
- 每天洗衣服,即使量少也不拖到明天,重點在於保持家事「流動」,家事絕不能累積。
- 對於適合該季節的喜愛衣物,就該穿上它、重複穿、然後汰換,可以再添購新衣。
- 使用鬆軟舒適的毛巾。布面經過多次清洗,觸感變粗糙後即替換。
- 所有平面上都不放置物品,一旦在平面上放東西,雜物就會宛如細胞般開始繁殖;桌上只能放「現在正在使用」的物品。
- 東西不放地板、東西不放桌面、東西不放與視線同高的平面,就能大幅改變空間感,淘汰無法伸手可及的「收納」。
- 買家電盡可能功能簡單,並且是時下最新款。家電功能越精簡就越不容易故障。
- 捨得把錢花在專業維護上,委託專業人士來清潔維護。
- 「孩子的作品」給予稱讚最重要,接著讓孩子跟作品一起拍張照片,留下「紀念照片」大家就滿足了,之後作品要怎麼處理就不再是問題。
- 選擇有腳的家具,整體空間就會呈現清爽的感覺,這樣比較便於打掃。
- 扔掉一件無用之物,就多出一點空間。扔掉一件多餘之物,就免去一樣負擔。扔掉一件無益之物,就恢復一絲清爽。然後,你的人生將煥然一新。
- 「斷」:斷絕不需要的東西。
「捨」:捨去多餘的廢物。
「離」:脫離對物品的執著。 - 「斷捨離」的目標就是「愉悅的生活方式」。
- 斷捨離並非單純的物品清理術,而是讓閉塞的人生恢復「流動」的方法。
- 有進,就要有出;有出,才能再進;然後,再次清出。
- 物資稀缺的時代,導致我們一直是「物品軸」思考,把焦點放在物品本身,以「還能不能用」的觀點來取捨,而非去想「我需不需要」。
- 斷捨離重視以空間為主的思考方式,為了維持舒適美觀的空間,將物品精簡到最適合的量。
- 我們會囤上一堆「總有一天應該會用上」的物品,沒去想「我應該用不到,所以不需要」,即使想丟掉,也覺得舉步維艱,只是對物品的依戀而已。
- 捨不得丟的人有三種:逃避現實型、執著過去型、擔憂未來型。
- 佛教裡「喜捨」的「捨」有「施捨」之意,是將自己無法物盡其用之物,送到別的地方,使其發揮最大功能。
- 斷捨離在丟東西的同時,也會同時清理腦袋,也就是思考。透過這個過程,就能逐步「改善體質」,不會再反覆囤積又大量丟棄物品。
- 思考斷捨離,描繪出想要在整理後的住處,過著什麼樣的生活?
- 物品的斷捨離
1.取出全部物品。
2.「怎麼看都是垃圾、雜物」的東西就丟掉。
3.把重點放在自我軸、時間軸、關係。
4.依「需要、合適、舒服」來去蕪存菁。
5.收納等到物品完成最佳化後再來進行。 - 清掉垃圾和雜物後,只留下「現在」的「自己」所需要的物品。
- 物品與自己的關係會隨著時間變。即使是同一樣東西,價值也是因人而異,關係亦不相同。
- 不需要的物品:有了是滿方便的,也還能使用,但就算沒有也無所謂的東西。
- 不合適的物品:以前後珍惜,但已不適合現在自己的東西。
- 不舒服的物品:長年使用,卻一直覺得哪裡怪怪的,用了不舒服的東西。
- 「三分法則」:大分類、中分類、小分類。
- 「七、五、一法則」
「看不見的收納」—七成,
「看得見的收納」—五成,
「展示型收納」—一成。 - 「一出一進法則」:先出一樣,再進一樣。
- 「一個動作法則」:取用物品的步驟縮減到「開門→取出(放回)」。
- 「自立、自由、自在法則」:收納物品以「立起來」方式。依相同種類擺放,易於自由挑選。小巧衣物捲起,自在地放置於收納空間。
- 從可以確實得到成果的小地方開始做起,透過這樣的累積,即使面對困難的大問題,也能有信心去面對。
- 維持住處環境整潔,讓「場所」的力量得以發揮。
- 斷捨離的步驟:認清現狀、取捨選擇、整理收納。
- 鞋櫃、冰箱、壁櫥、廚房的櫃子和抽屜基本上是「看不見的收納」,物量的基準是收納空間的七成以下,留意「易取用、易收放、美觀」,整理成容易使用的狀態。
- 餐櫥櫃基本上是「看得見的收納」,物量的基準是收納空間的五成以下,留意「易取用、易收放、美觀」,整理成容易使用的狀態。
- 冰箱斷捨離,把觀念從「先留起來再說」轉換為「需要時再買」,飲食習慣便能一百八十度大轉變。
- 書架要注意「總量管理」,只要在書架能容納的量以內都可以。
- 廁所最重要的就是「清潔感」,因此盡量不要放東西。
- 客廳、飯廳平面不要放置物品,重新檢討「真的需要嗎?」
- 以行動來說,就只是丟東西而已,但其實同時也能在看不見的領域和心靈,放掉「多餘的執著心」。
- 捨掉放手之難,就能得到應得之物。--老子
- 堆積著無法被活用的人、事、物,就等同於沒有被實踐的知識。
- 持續斷捨離,就能提升選擇和決定的精確度,迅速採取行動。
- 斷捨離是創造清淨的「場所」、「空間」與「時間」的技法。
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子?我希望空間是什麼樣子? - 透過對物品的取捨選擇,瞭解自我,提高自我肯定感的話,從物品軸轉換到空間軸時,就能有足夠的力量果敢地去處理問題,而不是任由煩惱擺布。
- 看到住處,就能知道那個人的內在和人際關係。看到錢包,就能知道那個人的居家狀態。
- 和身體一樣,住處也有入口和出口,流動的空間裡面住著「生命」。打理好「住處」這個大空間,「身體」、「心靈」空間就會變得調和,「生命」自然會健康茁壯。
- 是不是塞了太多東西,「缺少空間」?減少物品,「留下空間」,看起來如何?精選物品,「安排空間」,感覺又如何?將物品精簡到最適合空間的量。
- 讓人生愉悅的三大原則:「活在當下」、「重視自我」、「奉獻」。持續斷捨離,就能在找回呼吸的美好空間裡,過著愉快、自在的人生。
- 「清出」會發生什麼變化?
生活會產生「流動」;
人生會出現新陳代謝;
因為瞭解到清出有多困難,納入的時候就會更謹慎;
會有意識地納入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物品;
最後物品會變成適量,生活的尺度也會最佳化。 - 不管覺得別人的東西有多礙眼,都絕對不可以擅自亂動。愈是覺得別人的東西礙眼的人,愈處理不好自己的東西。
- 製造煩惱的根源,就是過度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。如果想要期待對方、責備對方,就「以身作則」,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如何與對方保持距離,捨去人際關係的煩惱。
- 確信「需要的時候,可以得到需要量的需要之物」。
- 讓「節省」變得愉悅,不受一般社會常識拘束,根據每個人的「需要、合適、舒服」,意識到自己的優先順位,刪去「多餘」,或是做出投資,符合每個人人生樣貌的「最佳化」。
- 愈是覺得做家事麻煩的人,「精選物品=節省勞力」,才是「享受家事=愉悅生活」的最佳捷徑。
- 物品愈多,我們待它就愈草率;物品愈精簡,就愈會萌生出珍惜當下在此處之物的精神。
全站熱搜